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

全部新聞

【新聞稿】2023年10月14日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座談
  • 發布單位:公共事務研究所

過去臺灣地方政治多為人所詬病的問題,包括長期由地方政經家族或黑金勢力控制,主要政黨缺少培育及甄補熱心公共事務及專業人才的政策與決心。但近年來,隨著城鄉各種地方民間團體與網絡的發展,包括地方創生、大學社會責任(USR)等,逐漸促成各地方新一波的年輕人投入選舉及公共服務的熱潮。經由這些公共參與及公共活動的過程,也有助於各政黨從地方各類社經文化團體中,發掘及培育未來的政治人才。去(2022)年臺灣地方九合一選舉中,便可以看到許多年輕及專業人士投入縣市議員、鄉鎮長,尤其是村里長的選舉,為地方政治參與帶出新的希望與訊息。

 

亭仔腳今年度倒數第3場活動「政黨的地方紮根與人才培育」座談,與臺大公事所、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合作,已於上星期六10/14圓滿結束,會中邀請到臺大社科院前副院長邱榮舉教授主持、成功大學政治學系丁仁方教授引言,以及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沈有忠教授、臺北市徐弘庭議員、新北市顏蔚慈議員、時代力量李兆立秘書長一同與談、交流。

 

丁仁方老師首先點出民主國家的政黨甄補人才模式,其實取決於政治環境、政黨性質與選舉競爭,進而分析在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不同體制之下,有不同的政治競爭程度、菁英晉升條件、基層連結情形,以及政策專業所偏重的面向,也比較了台灣兩大政黨的人才培訓方式,包括:透過基層組織社團、青年培訓、選舉參與等,隨著近年青年投票率增加、青年參選比例增加、青年政治偏好差異加大等趨勢發展,青年政治參與、人才培育議題將越來越有其重要性。

 

與談人沈有忠老師也分享了幾個觀察,包括:太陽花運動後,在政治參與上,出現有別與以往的世代分歧,「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傳統印象正在改變,政治人物逐漸不再以年長男性為主,年輕人、女性都有所增加;制度、政黨、地方社團與校園都會影響青年參與政治的情形,尤其不同政黨屬性,更會影響其人才培育的機制與投入程度。

 

徐弘庭議員也從自身非政二代的經歷,以其獨特的角度詮釋兩大黨在人才培育上的差異,國民黨在人才培養方面,比較沒有統一、連續的機制,黨籍政治人物就像中小企業家,要自己募款、研發政策、挨家挨戶拜訪選民等,但也因此,政治人物反而可以暢所欲言,因為資源都是自己累積出來的,沒有人可以拿走;民進黨則是有"服務中心"(即派系)提供協助資源,因此黨籍政治人物就像業務員,要向民眾推銷政策或政黨,不過業務員做久了也會累,就得找年輕人成為新的業務員接手,資深業務員則可能升格當股東。

 

顏蔚慈議員則是分享縣市差異也會影響政黨人才甄補機制,例如新北地方機關首長較少年輕人,大多是公務職轉為政務職,高達27位,可能因為侯友宜市長就是從公務體系出身,而民進黨投入選舉的候選人固然相對年輕一點,但是對年輕候選人而言,面對國民黨的對手大多是資深前輩或政二代,競選壓力也相當大。

 

李兆立秘書長呼應了丁老師最後提到的青年政治參與趨勢,表示近十年來,從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越來越多政黨出現,可以看出民眾政治效能感及政治參與普遍有所提升,對於未來十年,各政黨應該要積極年輕化,讓年輕、能力與意願兼具的人才可以出頭,在臺灣也應該有中間型的地方行政單位,並提高選舉公費,以培養更多年輕政治人物,否則很多政治素人都沒有資源。

 

趙永茂理事長也特別在最後致詞,他認為政治人才的培育,應該從社會和國家對未來的期待和需求著手,從社會中甄選人才,而不僅僅是政黨,期許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能持續推動相關議題與活動,促進臺灣地方政治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