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

活動記錄

【學術活動】臺灣公共治理實驗室「公共政策與評估應用方法工作坊之系列演講第三場次」會後資訊
  • 發布單位:公共事務研究所

公共治理實驗室於111學年度第1學期舉辦【公共政策與應用評估工作坊系列演講】,2022年12月15日為第三場次的演講活動,由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系(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副教授-謝智偉老師擔任講者,演講主題為「Why and How Do We Replicate Experiment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commendations and Examples」。謝老師首先帶大家綜覽亞太地區在公共行政領域運用實驗研究的概況,可以發現當前亞太地區對實驗研究的運用雖然不多,但有逐漸成長的趨勢,主要是著眼於實驗研究相較傳統問卷調查而言,有助於避免共同方法偏誤(common method biases)的問題、提升研究的內部效度,以進行更嚴謹的因果關係分析。而為何要複製公共行政中的實驗研究,謝老師從知識發展與論文發表兩個角度來解釋,一方面複製實驗研究可以彌補其原先外在效度的不足,或是從中發現先前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隨著開放科學的意識抬頭,複製研究的可行性提升,並有益於相關論文的發表。由於,謝老師同時也是《Public Administration》期刊的副主編,因此老師也介紹了《Public Administration》中所設立專門提供給複製研究投稿的專區,並運用Walker等人(2019)所的框架提供複製研究從計劃、執行到報告的數個原則性建議,包含如何判定此研究是否有發展複製研究的空間與可行性、設計上要使用什麼樣的複製類型、個案的選擇、界定與檢驗邊界條件以及如何呈現複製的結果等,並提出實際的案例作為示範。最後,謝老師也提醒,複製研究雖然是學者可以嘗試與發揮的空間,但還是要專注於創新的研究與發展。

 

本場演講活動由實驗室共同主持人-郭銘峰老師主持,並特別邀請到本校政治學系的助理教授-郭銘傑老師擔任與談人。郭老師首先點出,複製研究較高的外部效度正是實驗研究所缺乏的部分,不僅是複製實驗研究的可立足點,同時對於欲做政策建議的研究而言也相當重要。而後郭老師提供了Freese與Peterson(2017)對於複製研究的分類框架作為補充,提出在複製研究時,研究者須釐清其複製所要追求的目標在於重複性抑或是通則化?活動中,亦有與會老師提問,包含複製研究的開放是否會擠壓到使用傳統方法進行的研究空間?複製研究若在不同的脈絡下進行,而得出不支持原先假設的結果時,應該如何系統性地去理解與詮釋等,本場活動交流豐富,並在熱絡的討論中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