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

活動記錄

【新聞稿】2023年10月14日 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公民參與及治理績效 活動紀錄
  • 發布單位:公共事務研究所

本次研討會分為上下午兩場次。上午場的第一位發表人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研究員呂嘉穎,以《2019到2023台中及高雄在危老建築治理層面的比較研究》為題進行發表,評論人為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和均。此研究以2019到2022台中、高雄兩直轄市為研究對象,探討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為老建築於治理層面的困境。第二場發表人則為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廖洲棚,以《屏東可可小農協力創生的關鍵成功因素分析:紮根理論途徑》為題發表,評論人為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李長晏。此研究透過深入訪談並進行扎根理論途徑分析,發現屏東可可小農參與協力創生的六大關鍵成功因素為:共享經營理念、夠大的市場競爭規模、分享經營方法及技術、分擔創業風險、共享品牌行銷以及合理的分潤機制,並基此提出政策建議。上午場的最後一場發表主題為《地方政府公民參與及公共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NPO聚落為例》,由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宋威穎進行發表,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廖洲棚進行評論。此研究以台北NPO聚落推動個案為例,透過權責單位與利害關係人之焦點座談會與深度訪談,歸整出此案例之公民參與機制及公共治理模式,並基此提出政策建議。

下午場次第一位發表人為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皓平,以《日本跨域型地方創生的制度與個案分析》為題進行發表,評論人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王宏文。日本四種跨域合作類型包含跨界現行、互補針對型、規模經濟型、區域計劃型,此研究分別以瀨戶內海、大阪府豐中市、池田市箕面市以及備後連攜中樞四個地區的地方創生個案進行分析比較,探討四種跨域型的個案中所運用的治理機制。第二場發表主題為《危機事故下的立法課責詢答分析:以太魯閣號事故為例》,發表人為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生范振瑋,評論人為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王靖興。此研究以Hood(2009)的責難規避策略分類,分析我國立委的質詢策略與政府官員的答詢內容,探討立法課責下的民主回應性。研究發現,在野黨立委偏好向行政官員要求資訊與政策行動說明。而不同政黨屬性的立委質詢政、事務官時,要求的資訊類型問題數量亦有落差。執政黨立委在質詢事務官時,較多為要求資訊。事務官則面對較多來自在野黨立委的責難,故偏好責難規避。第三場發表主題為《從共耗到共好-綠島社區及觀光治理網絡轉型之探析》,發表人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高浩凱,並由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謝儲鍵進行評論。此研究以2020至2023年,綠島面對因疫情而出現的離島旅遊熱潮下,綠島產業及社區網絡轉型的原因為題進行深入的駐島田野研究,並基此提出影響個案永續轉型的正負面因素,作為其他地區在推動創生或產業轉型的借鏡。最後一個發表主題為《活化地方場域關鍵DNA:文化行銷與價值共創》,由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林佳欣進行發表,並由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力亞進行評論。此研究以「台北市老房子文化運動」、「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產業六級化」為例,分別從公私協力維護文化資產、地景藝術與商業模式融合以及促進農村轉型切入,探討文化行銷和價值共創概念如何運用於地方創生歷程中,以為地方創生提供策略性支持。


本研討會共計有100人以上報名參與,來自各大專院校包含台北大學、成功大學等校師生,亦有各政府局處官員參與討論,提供實務見解及意見交換,活動在熱烈討論下圓滿完成。